據環球網報道,為了遏制中國芯片行業的崛起,美國不僅出臺各種法案,禁止先進芯片和生產設備流入中國,還向別的[敏感詞]施壓,要求出臺和美國類似管控措施。但是,這種種“霸權”舉動,卻引得其盟友在背后大罵“惡霸”,歐洲的芯片巨頭企業更是直言:留在中國。
美國限制對華芯片出口
歐洲芯片巨頭表態留在中國
為了限制中國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,今年十月份,美國再度出臺了新一輪的管控措施。歐洲的芯片公司普遍擔心,這種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因素會擾亂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正常經營。而且,美國的管控措施還在不斷調整,這就使得歐洲的芯片公司越來越難以適應。英媒在報道時指出,拜登政府還試圖拉攏日本和荷蘭簽署三方協議,為中國研發用于軍事領域的先進芯片施加阻礙。
受到美國各種芯片管控措施的影響,歐洲的芯片企業不得不面臨“選邊站”的局面。歐洲的半導體巨頭英飛凌、恩智浦和意法半導體公司的總裁都表示,盡管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實施出口限制,但是他們并不打算放棄中國市場,而是要在適應規則變化的過程中尋求發展。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,而且中國市場的營業額占其總收入的30%,維持收入穩定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。
阿斯麥拒絕美國拉攏
美限制對華芯片被批其“形同惡霸”
為了使限制措施更有成效,美國本打算拉攏日本東京電子和荷蘭阿斯麥加入“隊伍”,但是在相關協議中,美國直接將門檻提高到了更成熟的技術范圍。所以,不僅這兩個公司沒有讓步,還說服其他[敏感詞]不要答應美國的要求,極力勸阻各自政府堅持自主立場。
荷蘭方面的知情人士表示,美國的做法令他們非常懊惱,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很容易,但是荷蘭卻處在兩難的境地,這種行為“形同惡霸”。日本覺得,盡管出臺了相關的管控措施,但是美國可能會想其他辦法繼續與中國做生意,但是其他[敏感詞]可就不好說了。所以日本的做法是,不明確拒絕,但也不會采取具體行動。
美國官員表示,如果盟友不參與的話,芯片管制措施就沒什么意義,但是如果用強迫的手段使他國順從,無異于是在疏遠美國和歐洲以及一些亞洲搖擺[敏感詞]的關系,因為不管是出于經濟還是政治原因,大家都不想與中國對抗,所以所謂的協議很難達成。
美國管控芯片令英偉達直呼“受傷”
對華芯片限制反噬美企
除了歐洲和其盟友表示不滿以外,就連美國本土的芯片企業都直呼“受傷”。在收到對中國出售14納米及以下芯片的管控措施以后,英偉達表示,該項措施將會導致本季度虧損4億美元。根據該公司發布的財務報表,去年的總營業額為269.1億美元,其中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營收額占比高達26.4%。受到美國管控措施的影響,英偉達的股盤一度受挫,市值蒸發了將近288億美元。
美媒指出,在過去一段時間,美國企業出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,所以選擇支持美國的各項措施,但是現在,越發嚴格的管控法案涉及資金達到上千億美元,逐步消耗美國芯片企業對美國政府做法的支持。目前,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芯片市場,美國卻違背芯片產業鏈發展規律,將高新技術“武器化”,這種逆流而動不得人心的行為,必定會以失敗告終。